“我本来要起床了,我妈一催我,我就更想赖床。”
“我计划好了要锻炼,同学一问我,你咋还不去锻炼,我就不想去了。“
“我能提前完成任务,有时还能把别人的活给做了。但是一旦催我,完了,我只想休假。”
本愿意主动做一些事情,但由于别人的催促而“一催就慢,一点就炸”。如果你是如此,不好意思,“被动废”人群,说的就是你。
前段时间,“被动废”成了热词,微博博主“语文指挥中心”为其下定义:“本来很主动且愿意干的事情,一旦被催促,就会立马出现从身体到心灵全方位的抗拒。所有的学习、婚姻乃至生活各类琐事,除了当事人之外可以提醒,但请勿催促,催促会将主观意愿上的美好变为被动意义上的承担,对于被动废人群而言,一催就慢,一点就炸。”
有网友说,这个词适用于“我妈叫我起床、不要一直玩手机、多出去走走”等家庭场景。英语系大四同学周贝对此感同身受,每年过年回姥姥或奶奶家,作为小辈的她总需要负责摆桌子洗碗。做家务周贝一点都不抗拒,但让她难以忍受的点,在于她明明愿意主动收拾,妈妈却总会直接催促她赶快去做。

“这就会让我觉得很烦。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肯定会去做,但不喜欢被催促,一被催促会逆反不想做。”周贝认为,不喜欢被催促的感觉,其实在于不想让别人误以为自己真的没有分寸,需要别人提醒才能做好。
在学习和工作中,“被动废”人群常常即使不想做某件事,也不得不做,网友调侃道:“导师催论文,前一秒还是被动废,后一秒爬起来继续。”中文系大二学生林越则表示“扎心”:“被动废这个词一针见血地描述了我的学习。”学中文的她喜欢文学,平时也爱看小说,但当某本小说成为导师布置的读书札记作业并被在DDL前被催促,她便瞬间陷入“被动废”的状态。“如果不是作业,我会很喜欢那部小说。但它变成了作业,我便不想看它。”“被动废”的结果往往是以敷衍的态度完成作业,既浪费时间,也毫无收获。
已经工作的毕子琪有相同的体验。刚入职创业类猎头公司10个月的她,常常在项目推进方面受到领导的催促。“我也会有一些计划和接下来的打算,但是我的leader有时会直接催问我:怎么还没有出成果?怎么这么久还没做好?听到这些话,我瞬间丧失了继续去做他交代的事情的斗志,心情和效率极速下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黄利老师表示,“被动废”实际上是个人自主权的问题。“人是需要有自我掌控感的,如果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在掌控之内,就会很有安全感,有掌控感和一切井然有序能够给人带来新生力量,这个人活着就会感觉饱满而幸福。而不确定性就是失控,‘被动废’是因为那件事情不是由自己推动,就像你是汽车的主驾驶,但是副驾驶给你踩下了刹车,那辆车并非由自己操控,因此就会失去掌控感,丧失积极性。”
公众号“简单心理”指出,当人们主动要求做一件事时,是充满期待和成就感的,执行规划能够带来自我实现的快感,但被别人催促时,主观能动便会变成客观被动,自我满足感消失,出现抗拒的心态。因此,在与“被动废”人群交流时,与其用催促的语气让其产生抵触情绪,不如换种形式,提出更真诚的邀约。
有同学为此很苦恼,因为催促而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该怎么办?
“这涉及社会功能适应性问题。人生活在社会上需要承担责任,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既有权利又有义务,例如作为学生,应该承担作为学生未来为社会做输出服务的责任,就需要完成学业。”黄利老师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因为内心不开心就不做这件事。很多情况下在许多工作岗位有很多你不擅长不喜欢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积极去完成。”
毕子琪笑言:“我发现避免‘被动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老板催你之前,提前把你的计划和进展都告诉他。与其被催促,不如主动出击,‘堵住’他的嘴!”
东辽融媒发布
编辑:许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