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文艺创作要筑牢真实的基石

时间:2019-06-05 20:00:00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文艺创作该如何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戏说”之风即在文艺界悄然流行,及至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有发展为“胡说”与“恶搞”的趋势。譬如将历史事件剥离特殊的历史语境肆意发挥,无视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进程中的功过是非,毫无根据地加以想象甚至玄想。在“戏说”之风的熏染下,解构历史、颠覆定论,将文艺作品沦为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的消遣和消费对象,小说中的套路故事、无原型编造以及视听艺术中的“抗战神剧”“玛丽苏剧”“家斗剧”纷纷出笼,甚嚣尘上。文艺创作的常识与底线,被某些作家、编剧踩在脚下,扔到了脑后。

  检视当前的文艺创作,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虚假,这也正是近年来“非虚构”文学受到推崇的原因。利益驱使下,不少写作者往往绕开真实、遮蔽真相、撇去真情,写小说无须生活原型,写散文可以掺假,写诗歌更是无所顾忌,立志让人摸不透、读不懂。不难看到,一些作品脱离生活,写出的东西往往被当成了赚钱的商品,违背历史,对生活胡编乱造,历史虚无主义成了一些创作的“新常态”。作家、艺术家堪称人类的良心。那种出于私利或迎合市场需要而背离生活、随意虚构的作品,不可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必然成为速朽之作。

  鲁迅先生说,文学家首先是思想家,而现在的某些作家头脑里设置了很多框框,缺少想象力,头脑这个“加工厂”失灵了。在此局限下,所谓作家的想象力、思想力,所谓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统统都是一纸空谈。创作者只有站在生活真实的土地上,想象力与思想力才有可靠的依托,才能真正地振作起来、感奋起来、血脉偾张起来,从而将自己的作品升华到理想的高度。

  文艺与生活真实,一定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是断然分不开的。文艺只有以真实、真相、真情为基石进行审美想象、审美思考,才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作品。这点,不仅适用于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创作,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题材创作。当前,我们亟须有真意、不造假、忠实于历史与生活的文学写作。鲁迅、巴金等人之所以能赢得不同时代读者的喜爱,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与时代和人民在骨子里能够融合在一起,并且和他们所处的历史和现实也没有丝毫隔膜,他们甚至将个人的名利、地位、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固然要养家糊口,也有理由活得更好一些,但“铁肩担道义”的职责使命时刻提醒着他们,要想着民众、想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想着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此意义上,艺术家需要强化文化自觉意识,筑牢真实的基石,确保这块基石在任何时候都不被风化,不致瓦解,更不能让它在利益面前塌陷。

东辽融媒发布

编辑:许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