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提升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

时间:2019-06-17 05:00:00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在一些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统筹建设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资源不能共享、基础能力薄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要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切实提升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信息化水平。

  目前来看,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环境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信息系统不统一。目前,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大多建有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省控污染源自动监控、“12369”举报投诉、环境应急、移动执法、机动车尾气监控等业务系统。各系统之间大多独立运行,不能起到有效地监控整体平台、支撑决策的作用。这些信息系统来源复杂,不仅有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统一建设的业务系统,还有地方政府开发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自行建设的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多而杂,存在数据重复录入现象。

  二是信息数据“孤岛”多。由于各系统由不同平台所承建,基础数据不统一,未进行数据的有效整合,不能有效支撑生态环境决策。大量数据零散分布在工作人员各自的业务主机与工作系统中,大量已维护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维护,未形成相关联的数据管理规范,无法整体提升工作效率,存在业务关联度差、维护工作量大、数据易丢失等问题和风险。

  三是信息建设重建轻用多。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建成之后,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只建不用、用而不精等现象。不少市、县区生态环境部门内部办公还是“双轨制”运行。既有纸质的文件,也有网上公文处理系统,重复要数据和资料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建成了内部局域网,但应用不够。部分干部职工对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数字环保等系统的应用水平和熟练程度不高。

  四是技术型人才不多。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专业水平不高。有的信息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胜任系统管理工作,成为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工作的技术瓶颈。在一些地方,同时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法律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非常欠缺,不能满足日益繁重、复杂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需求。

  环境信息化是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在大数据时代,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要整合资源,推进应用融合。要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大数据顶层设计,不断适应生态环境管理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全面摸清基层环境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整合建设国家、省、市、县环保系统四级一体化的环保数据管理平台,以大数据支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网上一体化办事和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二要整合资源,推进数据集成共享。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消除数据孤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数据资源整合集中和动态更新,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监管等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通过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接入生态环境基础数据资源。拓展吸纳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关联数据,形成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三要优化路径,推进完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实行生态环境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资源集约建设、集中管理、整体运维,构建“一站式”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办事平台,提供有效便捷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不断满足公众生态环境信息需求。

  四要着眼长远,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运行管理制度,规范运行维护流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加强大数据运行保障、监控预警能力建设,依托专业化运维队伍,对生态环境网络、计算、存储、基础软件、安全设备等大数据基础设施实施统一运维,提高运维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信息化管理专门机构,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队伍。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信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东辽融媒发布

编辑:许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