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及世界意义

时间:2019-07-20 14:00:00 来源:学习强国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及其世界意义。

文化自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在批判旧哲学基础上形成的,针对旧哲学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一严重缺陷,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因此,他们的哲学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于纯理论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显然,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理论,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这也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所在。因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因此,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自己的时代课题,根植于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中,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许多重要发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这个中国具体实际就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结晶。把文化自信列入“四个自信”之中,显示了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趋成熟。

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兴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物质层面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浩瀚文物,精神层面的家国情怀、君子人格、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仁义博爱”“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谦敬礼让”的自律精神,“忧劳兴国”“俭以修身”的勤俭精神,等等。它们培育造就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使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它们既凝结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更体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深深的民族情结和崇高理想,是在追求兴国强国过程中产生的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代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期,“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因此,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完成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造了新的辉煌。中国成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全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

“不同”“多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如若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强求一律,很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僵化衰落。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道路的成功充分说明,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建设精神家园。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是通过全盘吸收另一国家的文化而实现现代化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面临与西方全然不同的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更不可能简单地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自己。只有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为开创和发展中国道路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引领。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这就更需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东辽融媒发布

编辑:苏悦明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