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风驰电掣、盾构机凿壁穿岩……作为国家重点工业基地,东北集聚着一批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的传统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破关键技术锻造大国重器,始终是东北的使命担当。
“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一批批“探索者”勇往直前,不断攀登关键技术高峰。
硬核底气:大国重器亮“绝活”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考察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时指出】
【一线故事】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多款战机惊艳亮相,战机的敏捷灵活性和强大稳定性让现场观众热血沸腾。
歼-35、歼-35A及歼-16、歼-15、歼-11B……秉承“一机多型空海孪生”设计理念,歼-35系列以其隐身制空、远距攻面、多源感知等卓越性能,彰显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顶尖实力,也展示了沈飞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领域的深厚积累。
“航空报国是一代代沈飞人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看到我们的国产战机翱翔天际,内心分外自豪。尽全力把大国重器托举得更稳更高,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沈飞“80后”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说。
东北立足国家战略需要,站在维护“五大安全”的高度,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越来越多大国重器精彩亮相。
11月11日12时03分,我国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使用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5B星、吉林一号平台02A03星等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光卫星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是长光卫星在建的核心工程。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17颗,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之一。
2024年11月11日12时03分,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搭载的1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白鹤滩水电站,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当由哈电集团副总工程师覃大清团队研发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100万千瓦白鹤滩水电机组投产发电时,哈电人热泪盈眶。
100万千瓦是世界水电机组的“珠穆朗玛峰”,代表着我国水力发电装备技术登上了世界之巅。
“全球首个巨型长短叶片转轮‘零配重’,一根手指就能拨动338吨重的转轮转动,堪称一颗完美的心脏。”忆起研发设计过程,覃大清难掩激动之情。
哈工大空间机械臂等多项“硬核”技术为神舟十五号等大国重器保驾护航;中国一重锻造的毛坯钢锭重量达600吨级,接近锻件制造极限;由沈鼓集团为青海格尔木60MW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研发生产的关键设备——水平剖分式离心压缩机组一次性机械试车成功……一个个大国重器精彩亮相的背后,是东北传统制造业企业锚定关键技术、勇攀高峰的坚定决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在更多关键领域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
追“光”逐“绿”:“老字号”向“智”而行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
【一线故事】
走进沈阳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透平公司转子车间,工人们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电子屏幕上,生产进度、关键件完成率清晰可见。“我们完成了核心车间的数字化升级,实现生产和运营的数字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车间主任梁辰说。
2023年2月14日,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离沈鼓集团不远,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加装“数字引擎”,让企业焕发新生机。
今年3月,北方重工自主设计研发的“双江口水电站超高土石坝防渗土料输送、掺合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创新开发了连续自动给料、计量、调节的防渗土料精准控制系统,供料能力提升了5倍,物料配比合格率提升了90%。”技术总监李志波说。
新质生产力正为东北传统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向“新”升级动力。在装备、能源、材料等既有优势产业基础上提升含“新”量,助力东北传统制造业摆脱粗放生产,智能、现代、集约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人机协同作业、智能在线检测、质量精准追溯……始建于1954年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原长春客车厂)已打造转向架装配、整车装配和调试等4条数字化产线,实现生产计划、作业执行、物流配送的全过程数字化管控。
在中车长客的转向架事业部总成产线组,操作台旁竖着智能扭矩系统指示灯。“现在工人使用的是智能力矩扳手,只有达到数值精准的力矩,指示灯才亮起绿色。这种力度,最有利于车辆安全。”中车长客总经理助理兼流程与数字化部部长程继辉说,以前产线日产量是12个转向架,现在能达到18个转向架,整体生产效能提升了50%。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东北不少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累计建设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800个。一批批快速建设起来的智能工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拓展了技术创新和升级路径。
自立自强:延链补链强链守护战略安全
【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
【一线故事】
大连华锐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世界首支、全球最大24000TEU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12G95ME-C10.5成功下线,完成了“全球首制”。至此,这一型号曲轴全链条实现国产化。
大型船用曲轴被称为“巨轮之芯”,是船用柴油机的核心部件,具有技术要求高、制造难度大等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型船用曲轴生产制造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
“我们进入了世界曲轴制造的第一梯队,能有今天的成果,归根到底离不开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公司副总经理郎雪刚说。
2024年1月11日,工人在大连华锐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加工产品。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从科技创新引领,到规划招商,再到支持企业发展,东北多地全程倾力扶持链主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本地配套率,营造良好的产业链生态。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碳纤维产业链领先企业,吉林化纤集团下辖及管理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等40多家企业,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生态。
“我们规划了10平方公里碳纤维产业发展区,全方位打造碳纤维‘零碳’制品产业园。”吉林市市长王吉说,近三年,吉林市碳纤维产业产值增长6倍以上,目前碳纤维原丝产能全球第一、碳丝产能全国第一。
近日,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的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正式全面运营。产业园是沈阳市与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携手打造的航空发动机研发及产业基地,将吸纳相关企业参与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配套,引领带动国内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发展。
中国航发黎明“李志强班”现任班长温尚志最近刚带领团队解决了飞附机匣难题。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勉励航空发动机研制战线上的广大职工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强劲的‘中国心’,让中国飞机飞得更高、更远!”温尚志说。
目前,沈阳市正深入推进“聚链成群、聚群成势”,已有6户企业成功获评国家链主企业,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49个。
在辽宁,盘锦市依托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行业龙头优势,以商招商、延链招商引入关联企业打造光学电子供应链“微产业园”;在吉林,总投资339亿元的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正加紧建设,计划2025年全面投产;在黑龙江,鹤岗加速延展石墨开采、加工等全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石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高地……东北正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来源:新华社
初审:王茂林
复审:马田刚
终审:苏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