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深刻认识民生建设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

时间:2024-12-08 08:00:00 来源:求是网

分享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做好民政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为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要求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民生工作规律的把握,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需求,需要持续完善民政公共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图为2024年9月12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林城镇百叶龙社区老年学堂,老年人将压制成型的手工月饼放入烤盘。 新华社发  谭云俸/摄



以普惠性民生建设为发展方向

惠性,强调保障对象的普遍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惠及全民是民生保障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

目前,民生保障以基础性、兜底性为主,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扩大相关民生保障政策覆盖面,有序推进民生保障由补缺向普惠发展,稳步推进服务保障对象从特殊群体向所有有需要的群体拓展,持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以基础性民生建设为主要内容

基础性,强调以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为保障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政府必须将民生建设的重点放在保基本上,更加注重围绕群众基本需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基础性民生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均等化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不尽完善,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够匹配,服务可及性和效能有待提高。

必须强化政府保基本责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好群众基本需求。



以兜底性民生建设为基本职责

兜底性,强调政府必须承担民生兜底保障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聚焦特殊群体、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和底线要求。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还存在一定数量的低收入困难群体、一些需要政府保障的特殊群体、一些脱贫不稳定户,还有一些群众存在突发性、临时性困难。

必须强化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分类精准施策,不断完善兜底保障制度体系,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三者有机联系、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目标和方法的有机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在结合我国国情、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必须全面领会、整体把握。


来源:求是网

初审:李  钐

复审:马田刚

终审:苏  博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