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西师附中老校友捐赠:60年前团委和学生会写给新生的通知书

时间:2024-12-09 14:15:25 来源:e东辽

分享到:


 “亲爱的新同学:我们热烈地欢迎你来我校学习,并预祝你在新的学习战斗中不断获得思想、学习、劳动的更大丰收。在国内外一片大好形势下,新学年即将开始,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学习正等待着你们……”这段话摘自一封开学通知书——共青团西师附中委员会、西师附中学生会于1965年8月10日写给即将升入该校高中一年级新生的。

  西师附中即现在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刚刚过去的12月7日,这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完全中学迎来办学110周年,收到600余件各界校友捐赠的校史资料,其中令学校格外珍视的是75岁校友耿曼尼捐赠的28件在校资料。除了这封慰问信,还有入学通知书、准考证、成绩单、学生证、校徽、菜票、毕业证书、毕业照和捐赠记录等。

  “这一套完备的资料弥补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在60年代的珍贵历史记忆,给我们如何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做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团学工作等都带来了启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欧健表示。

  耿曼尼目前生活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她在西师附中读完高一后遇上文化大革命,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前往石家庄的一个村庄插队。由于上学期间功课扎实,她在下乡插队时教过学、当过技术员、棉检员,最后进入一家工厂当会计,后负责财务工作直到退休。

  耿曼尼此次捐赠的史料物品已永久存放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史馆内,其中还有一封来自当时的四川热工仪表总厂筹备处的表扬信。

  12月7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办学110周年纪念活动,在校史馆参观的人们。谭净文/摄

  1966年夏天,耿曼尼等5个学生到筹备处参加义务劳动,筹备处根据当时的有关政策支付给他们34元伙食费。耿曼尼等人想把这笔钱捐给筹备处用于“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被厂方劝阻后,他们又把这些钱捐给了敬老院。

  “我们觉得是义务劳动,不该拿报酬。”耿曼尼说,当时同学们都这么认为,大家思想单纯、积极向上,这与学校的熏陶分不开。

  “可以看出,当时团委和学生会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现在也可以学习延续当年的优秀传统。”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刘汭雪说,比如劳动教育,现在学生时间紧张,很少到课外参加劳动教育,并且当时的劳动教育有报酬,也在弘扬“付出就有回报”“多劳多得”的理念,他们还把这笔钱捐出去,可见其真挚。

  “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耿曼尼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在西师附中的一年学习就是“我的大学”,为她的人生打下坚实根基。

  耿曼尼从任课老师身上学到了积极、正派的处世为人方式。在担任文体委员中练就了组织能力——现在,她在石家庄还组织60多名退休老人成立了合唱团。插队的村很穷,穷到耕牛都没有缰绳,她拽着牛尾巴耕地。她没有叫苦也没有逃离,一直是村里乐观的知识青年。

  11月25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一生受到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耿曼尼并不是孤例。

  他们一家六兄妹中,四人曾就读于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她的大哥耿天彭、三姐耿渝州先后考入北京大学,二姐耿新都考入四川大学。耿渝州毕业后返回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教授物理课直至退休,备受学生们尊敬,被叫作“耿婆婆”,去世后,学生们捐资为她在校园里立了一块纪念碑。

  学生们为耿曼尼的三姐耿渝州立的纪念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另一位年过七旬的校友周庆忠,从修理工到成为全国劳模,近日也将个人获得的“全国劳动模范”等近百份荣誉证书捐给了学校。他说,每一步的成长和奋斗都离不开学校当年的培养,这一张张荣誉证书是对学校的感恩。

源:中国青年网

初审:冯碧琪

复审:马田刚

终审:苏博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