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明确指出,“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多年来,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贡献者和获益者。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人民币。通过吸引外资,中国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经济发展。而外资也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丰厚收益。今年2月,《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公开发布,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4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20项政策举措,释放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体现出与外资互利共赢的诚意与信心。当前我国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战略,事业舞台大、市场前景广、政策预期稳、安全形势好,是有利于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
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聚动能释放发展活力。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构背景下,中国依托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第二大消费市场,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构建起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进的动能体系。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化时期,新质生产力便是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的新样态。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革新,不仅破解了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产业困局,更重塑了全球价值链分工逻辑。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以“光储充一体化”技术输出带动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链能级跃升,其2024年全球31.4吉瓦时储能部署量印证了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容的乘数效应;英特尔基于5G专网和边缘计算技术为宁德时代打造全球首个“零碳智造”体系;宝马在沈阳工厂启动地热能项目,实现年减排1.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能效革命。这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新兴产业为载体的生产力跃迁,既为跨国企业开辟出价值空间,又彰显了开放新格局下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张力。
深化外商投资政策机制,有序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为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准入限制持续放宽,政策红利直接推动阿斯利康在华设立全球第六大研发中心,形成生物医药创新链的要素虹吸效应;德国西门子通过“Xcelerator”数字平台破解中小企业“数据孤岛”难题,印证了“外资技术赋能+本土场景反哺”的协同范式,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同时,对于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法律适用上一致、地位待遇上平等,既彰显中国扩大开放的战略定力,也为全球跨国资本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投资通道。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跨境直接投资环境恶化。而中国致力于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高标准自贸规则创新等制度型开放举措,构建“非对称互惠”的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4个方面提出20项举措。其中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限制、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设立投资性公司等新提法,丰富了外企投资形式,切实保障它们在华发展。
中国凭借坚实的制度基石、广阔的市场蓝海以及不断深化的开放举措,已然成为全球投资的沃土,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相信未来,中国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与外资企业一道共同擘画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全球发展新图景。
东辽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初审:赵丹
复审:王继莹
终审: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