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一场暖。3月12日,前一夜的雨为甘谷县北部山区带来丝丝绿意。位于金山镇蒋家湾村的一大片土地上,6间100吨存量的现代化冷藏库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周围的厂房和仓库排列整齐,不远处的钢结构温棚也开始建设,施工队正在现场忙碌地工作。
“再有一周,合作社从群众家收来的野菜就有地方存放了。”说话的年轻人名叫王国义,是甘谷华夏邦农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也是基地的负责人。
“这里流转的50亩土地,仅仅只是联合社的孵化基地。”王国义指着眼前这片曾经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受阻的大山,眼中满是希望。2018年,他联合周边村子的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联合社,在金山镇流转了500亩土地,依托甘谷县辣椒种植传统,抱团发展闯市场。
为了让当地群众更好地了解联合社的优势和主要业务,王国义还在金山镇的主街旁租了一间临街铺面,开办了一家“电商体验馆”。馆内货架上展示的农特产品琳琅满目,群众既可以在这里咨询与合作社有关的所有信息,又可以直接在这里接电商订单。
“只有大家实实在在地了解联合社的好处,才有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的动力。”金山镇包片干部马文斌说,对群众来说,大家最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我家的啥能变成钱?自从镇里开了“体验中心”,大伙儿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平时不起眼的山野菜、槐树芽都能卖钱。
同样对联合社充满信心的,还有蒲家山村的帮扶第一书记宋国荣。蒲家山村438户群众,当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有多一半。这几年,帮扶干部引导群众投身劳务输出和种养产业,大部分都脱贫摘了帽,剩下6户也正在努力脱贫。
“基地要招技术工吗?我们村就有有种植经验的土专家呀!”听闻王国义的孵化基地马上要开始育苗,宋国荣第一时间就带着“好消息”跑去村民安进忠家。
56岁的安进忠是蒲家山村村民,前几年供着3个孩子上学,老安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可他不甘贫困,遇事爱研究,还有一手育苗的“好手艺”。这两年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租地搞花椒育苗,在家搞养殖,不仅供出了3个大学生,还盖起了5间敞亮的新房。2018年,孩子们陆续就业,安进忠也脱了贫。
“虽然脱了贫,但盖房子借的钱要还,儿子还要娶媳妇儿,日子还得往好过啊。”安进忠说,看着联合社办得红火,虽然自己没实力入股,但凭手艺找份工作也挺好。
“过几天育苗开始了,你就来联合社的基地里干,今年干得好,明年承包个大棚自己育苗。”贫困户想找个挣钱的工作,联合社需要有技术、有干劲的社员入伙,安进忠的意愿与王国义的招工需求不谋而合……王国义当即拍了板。
“无论是怎样的合作形式,我们都愿意考虑。”王国义说,2018年,联合社已经与金山镇230多户群众签订了保价收购协议,由合作社提供辣椒苗、地膜、化肥和技术,农民育苗种植后再由合作社保价回收,“今年,每亩地至少可以有4000元的收入。”
“抱团谋发展,联合社的资本更雄厚,产业模式更多,市场也更广阔。”金山镇党委书记罗小将介绍说,这是镇里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加入的合作社分布在7个村里,有的搞养殖,有的搞种植,各自依托各自的资源,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既能调整产业结构,又能更好地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致富。
汇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资源,带动更多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华夏邦农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作为甘谷县第一批成立的联合社,已经走出了积极探索的一步
洋芋蛋变成“金蛋蛋”的背后
又是一年春耕时。三月中旬一过,会宁县会师镇西岩村村民王勇禄就忙了起来。
每天早上5时起床,喂完牛,简单吃完早饭,王勇禄就去地里铺地膜,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8时。
为什么这么有干劲?王勇禄说,是为了给今年种的“金蛋蛋”做准备。
“合作社给我们免费提供原原种、发放地膜,种出的原种全部回收,去年光洋芋我就收入6万元,成功脱贫了!洋芋蛋如今真成‘金蛋蛋’了。”王勇禄笑着说。
今年55岁的王勇禄,因家中孩子多,劳动力少,成了贫困户。这几年在合作社的带动帮扶下,去年王勇禄顺利摘下贫困帽。
王勇禄口中的合作社,指的是位于本村的应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
走进应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员工们正忙着在大棚里栽苗,一片繁忙。只见合作社的员工,轻轻地将一株株小小的脱毒绿色种苗栽进深棕色的基石里。这一种,种下了让洋芋蛋变成“金蛋蛋”的希望,也种下了一个个村民脱贫致富的心愿。
“会宁种植洋芋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种植等因素的制约,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老百姓辛辛苦苦,日子却过得紧紧巴巴。我一直在想,如何让农民通过种洋芋实现脱贫致富。”合作社理事长李应发说,这正是他当初创办合作社的初衷。
李应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突破马铃薯种植“瓶颈”,合作社引进“青薯九号”“青薯168”等新品种,亩产达3000多公斤,是传统品种的2倍。之后,李应发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创建了会宁六合薯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繁育。
这几年来,李应发先后引进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亩均增产800多公斤,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在他的带动下,西岩村户均种植马铃薯15亩以上,户均收入近4万元,许多农民都像王勇禄一样走在脱贫致富路上。
合作社成立已有十年之久,但李应发仍未忘记初心。随着不断的发展,应发马铃薯合作社在推动会宁马铃薯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上,也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带动贫困村的发展,合作社在会宁县新塬乡老庄村、河坝村两个贫困村建设扶贫产业园。其中,老庄村建设早熟马铃薯塑料大棚2150座,可生产早熟马铃薯3000吨。在河坝村建设马铃薯原原种生产防虫网棚200座,每座大棚可为贫困户增收2000元到3000元。
在促进村集体经济方面,应发合作社联系没有投资方向的10个村,其中贫困村9个,共入股100万元,每年向每个村集体分红0.8万元。
并且,与县里其他11家合作社成立了联合社。由应发合作社提供原原种和种植技术指导,其他合作社进行种植生产,生产出的原种由应发合作社包收、包销。2018年,联合社生产马铃薯原种达3.8万亩。
一路走,一路发展。应发马铃薯合作社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近些日子李应发又研究起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把土豆当原料卖,农民的收益不会有大的提高。所以,我准备向马铃薯深加工方向发展,生产粉条、薯片等,目前还在规划中,希望能通过发展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李应发满怀信心地说
跟着合作社发“羊财”
“这羊还是卖给合作社挣得钱多。”三月,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贫困户马锁彦乐呵呵地看着家里的羊说道。
她眼里这9只“金贵”的杜泊羊,是2017年9月当地的宏图牛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投放的。去年,合作社针对像她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高于市场价50元收购羊只。马锁彦的4只羊羔卖了3000多元。
马锁彦说,要在以前,她得把家里原来的6只小尾寒羊都卖了,才能挣到差不多的价钱,碰上会压价的羊贩子,价格就更低了。
养殖是马锁彦一家的重要收入来源。她家仅有4亩耕地,种植规模有限,仅能维持日常生计。丈夫马哈格因为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经常打不上工,挣不来钱。
只要羊能卖上好价钱,马锁彦家的日子也就不会难。
如今,合作社高于市场价收购羊只,给马锁彦吃了“定心丸”。
“我本来怕自己养不好这些羊,结果合作社专门给我们培训,教养殖技术,提供饲料配方,还专门请专家到家里指导。”说起合作社的服务,马锁彦赞不绝口。
成立于2014年的宏图牛羊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安定区香泉镇,该镇也是当地的回族群众聚居乡镇,农户普遍有养殖传统。
合作社对优质肉羊需求量大,但当地群众提供的羊只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并带动贫困户脱贫,2017年,宏图牛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陈家屲村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投放杜泊种羊1只、基础母羊8只,并以“投放种羊、收购羔羊”的方式,以高于市场价30元至50元的标准进行收购,既保证了稳定的肉羊供应渠道,也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
合作社还按照“统一管理、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销售、统一防疫和分散饲养”的经营模式,在安定区发展分散养殖户137户。同时实施2018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贫困户产业到户项目,为白碌乡、巉口镇、香泉镇等乡镇1281户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羊6717只,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带动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统一收购,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搞养殖有钱赚,入股合作社也有钱赚。陈家屲村将中央财政移民搬迁产业培育资金110万元注入该合作社,合作社为2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配股3.8万元,按照“量化到户、入股分红”的方式,以不低于资金7%的比例进行分红,每户每年可获得2600元左右的分红收入。对于本该投放种羊、但没有养殖条件和养殖能力的19户农户,合作社采取“托管代养”的方式,将种羊作为资源入股,每户农户每年可获得分红收入1296元。
另外,合作社还吸纳了当地21名务工人员稳定就业,从事牧草种植、牛羊养殖,饲料加工等工作,去年人均获得劳务收入3.6万元。
“合作社现在羊存栏1500只,年出栏量约7200只,主要销往兰州、天水、定西等地的酒店、餐馆,销路不愁。现在村里的羊贩子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群众信任我们合作社,愿意跟着我们发展,我们也尽全力保障养殖户的利益,带领群众致富。”合作社理事长马宏图说道。
2018年9月,由宏图牛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规模养殖场组成了定西市安定区和谐羊业发展协会,以“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接了白碌乡、巉口镇、内官营镇等9个乡镇多家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聚集在养殖产业链当中,实现了“保价格、保收入、保规模”。目前协会力量不断壮大,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12家,红火的养殖产业已在安定区遍地开花
“扶贫田间” 助农增收
春分过后,大地复苏,陇东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今年63岁的庆阳市宁县九岘乡川口村村民魏荣喜,喜滋滋地在家里拾掇着自己的农具,为在自家地里修建的西瓜棚开工劳作做着充分的准备。
今年,对他来说,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因为前年他们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他的5亩川地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又以招商引资形式,引进了浙江的一家外商进行麒麟西瓜种植。
“一亩地的租金是400元,土地分红一亩地还有400元,加上在合作社打工挣的6000元,去年我收入了1万元!”魏荣喜高兴地说,他如今不仅可以收租金,还多了一个身份——“扶贫田间”员工,他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到钱。
“去年,户均务工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川口村党支部书记牛文军说,“扶贫田间”是一些招商引资的企业为了解决用工问题,吸收当地贫困人口和群众务工,发放劳务费用的一种形式。和“扶贫车间”相比,“扶贫田间”的工作时间更灵活,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企业通过本村专业合作社联系本村务工人员,每天登记上工时间,周或月清算工费。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又解决了村民的务工需求,激发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西瓜苗已经培育好了,最近就是清理大棚里的旧地膜和瓜蔓,随后整理新铺的地膜,4月初就可以栽苗了。”魏荣喜告诉记者,他如今的工作地点还是在田里,但是根据合作社通知,按照农作物生长规律出工劳作,工作内容包括整地、铺地膜、栽苗、顺蔓以及最后的装卸西瓜等。不同的是,如今的西瓜种植是在大棚里,而且现在劳作一小时就能拿到10元工钱。
九岘乡位于宁县最东部,地处子午岭山麓。川口村曾经因为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2016年3月,川口村根据当地实际,成立了九岘乡川口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苗木培育、瓜菜种植、果树栽植、信息服务。
去年以来,合作社以富民产业培育为出发点,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切入点,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建成了千亩设施化瓜菜种植基地。探索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由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牵头,农户土地入股,建立产业基地的四方合作发展机制,将5个村民小组186户群众的1080亩土地流转回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种植麒麟西瓜进行分红,农户可从合作社获得土地租金400元、股金分红每亩400元。同时,合作社还建立了“扶贫田间”,贫困群众可在基地就近务工。如今,川口村已经实现了“土地流转收租金、合作社入股分股金、产业基地务工赚薪金”的“三金”脱贫增收新模式。
魏荣喜说,以前他的山地种黄豆和香紫,川地种地膜玉米,川地亩产好年景时能收1400多元,年景不好就1200元,除去农药、化肥一亩地收入最多七八百元,还成天搅在地里,啥也干不成。现在,仅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就是以前一亩地的收入,还能打工拿工钱,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今年合作社又扩大种植规模,我的10亩山地也流转了,我还可以打一份工。”魏荣喜说。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魏荣喜说,大棚里种出来的麒麟西瓜因为有技术指导,比蜂糖还甜,更让他自豪的是,自己种的西瓜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大都市。有合作社的带动,他和其他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越来越足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