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政府网联合健康中国(国家卫健委政务新媒体平台)推出疫情防控知识库,并上线【权威求证】互动功能。上线以来,收到不少网友的提问,以下为部分问答。
健康中国:
如果是独处,没有与外人密切接触,可以不戴口罩。比如一家人健健康康宅在家里、在自己的私家车上,或者单独在户外,比如小区遛个弯儿、在行人稀少的公园和街道上散步,可以不戴口罩。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超市商场购物、乘坐电梯、封闭办公,到普通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可以佩戴普通医用口罩、也叫一次性医用口罩。回家后将口罩置于洁净、干燥通风环境下自然晾干,还可以重复使用。
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和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行业人员,还有普通门诊、病房的医护人员,居家隔离人员以及共同生活人员,建议佩带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长和更换频率。一般来说,如果口罩没有明显的脏污、变形,可以不必四小时一换。但如果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用微波炉、电烤箱或蒸锅加热口罩,会造成口罩内部结构破坏、会使防护效率降低,不建议再次使用。
在银行办业务需要人脸验证,有半分钟摘掉口罩,空气中会有病毒,会感染?
健康中国:
一般情况下,不会感染。在取下口罩时,建议与前面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1米以上,注意避免与其他人正面相对。面部识别结束后立即戴上口罩。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一般在1-2米内,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因此,要注意呼吸道礼仪:咳嗽、打喷嚏要转身、扭脸躲开别人,要用纸巾或肘部掩住口鼻,与其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的安全线。
如果网约车师傅跟乘客都戴了口罩会传染吗?需要注意些什么?
健康中国:
根据目前的认知,普通公众无论坐公交车、地铁或出租车出行,都应该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抵达目的地后用洗手液(或香皂等)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如外出不能满足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可戴手套(不露手指的手套均可,同时注意保持手套干燥),脱下手套后注意手部清洁,并及时清洗手套。
健康中国:
从目前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来说,主要是和病人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发生得更多一点。这种病人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乏力、肺炎,但是如果做咽拭子检查,核酸是阳性,就会把他定义为无症状感染者。从发病机制来讲,这部分人带有病毒,就可能是传染源,可能会造成传播,但是从情况来看,既然病人是无症状感染者,相对病情偏轻,携带病毒数量比较少,因此在传播能力上会弱一点。
浅云
健康中国: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这符合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特征。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也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但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健康中国:
一般情况下,私家车无需消毒处理,处于空旷场所时,应做好通风换气。冬天开窗通风时,需注意车内外温差大而引起感冒。处于地下停车场等密闭环境,建议关闭车窗,打开空调内循环方式进行通风。司乘人员进入公共场所返回车辆后,建议先用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有亲友(身体健康状况不明)搭乘后,及时开窗通风,并对车内相关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手、皮肤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健康中国:
病毒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方式污染到蔬菜、肉和水果的几率很低。蔬菜、肉、水果买回家后先用流水清洗。建议新鲜蔬菜、水果不要放置太久再吃,暂时不食用的肉类要冷藏、冷冻,因为如果放置时间过长,可能变质滋生大量细菌,吃了反倒对身体不好。记得不要生食,蔬菜、肉类应炒熟吃,水果的话尽量削皮,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病毒在温度56℃状态下30分钟内就能被杀死,而炒菜等温度能达到100℃甚至更高。处理过后还是注意及时洗手。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是否经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虽尚待进一步明确,但通过将食物洗净煮熟,“饭前便后”洗手等方法可预防病毒经消化道传播。
健康中国:
喷洒消毒剂,包括医用酒精,会使防护效率降低,所以不宜采用酒精喷洒的方式去给口罩消毒。普通居民在风险比较小的地方使用一次性口罩,在保障口罩清洁、结构完整,尤其是内层不受污染的情况下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每次使用之后都应该放在房间比较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