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东辽县非遗二人转传承与创新 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5-02-22 08:00:00 来源:e东辽

分享到:

东辽二人转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研究东辽河源头流域各民族文化艺术演变、进化的“活教材”,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民俗研究价值。

提及二人转,就不得不说“东辽县渭津农民小剧团”。它的创始人刘思谭,堪称东辽二人转传承的关键人物。1964年在梨树师范学校读书时,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脚踏风琴、笛子、二胡、唢呐等乐器。1968年毕业后,刘思谭担任音乐教师,组建文艺宣传队。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东辽,辽源市委提出“所有乡镇都要建小剧团”,刘思谭所在的甲山公社也响应号召。当时,刘思谭作为教师代表,在精神文明标兵现场会的宣讲团中表现出色,被调入文化部门,担任渭津镇文化站站长兼渭津小剧团团长。

刘思谭深知,东辽作为二人转的重要发源地,百姓对二人转充满热爱。为了传承和弘扬这门艺术,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全县19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历时一个月,选拔出有潜力的学员,成立了“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

小剧团成立之初,条件艰苦,但刘思谭和团员们热情高涨。他们摸爬滚打,日夜排练,上级文化部门也派出骨干演员前来指导。经过刻苦训练,《猪八戒拱地》《水漫蓝桥》等经典剧目打磨成型。首场演出在渭津镇举行,现场掌声雷动,大获成功。此后,小剧团坚持为农民服务,活跃在东辽的村屯,每年演出达100多场,足迹遍布东辽大地,深受百姓喜爱。村与村之间甚至出现“抢戏”的热闹场景,农民们对二人转的热爱可见一斑。

1984年,小剧团代表辽源市参加吉林省业余农民剧团汇演,四个参赛剧目全部获奖,其中三个剧目获一等奖,还荣获吉林省文化厅综合一等奖,从此在全省声名鹊起。此后,小剧团不断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演员。

走进东辽二人转的表演现场,热烈的氛围立刻将人包围。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饰,粉墨登场,一招一式都韵味十足。唱词幽默风趣,动作夸张诙谐,在一问一答、一逗一捧间,将生活百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其中。

其音乐唱腔更是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积累的曲牌多达三百多支。这些曲牌在演员们的演绎下,或抒情、或叙事,为每一场表演赋予了灵魂。《包公断后》《西厢选段》等传统曲目,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打磨,早已成为东辽二人转的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

2007年,东辽二人转被列为“辽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辽县更是凭借深厚的二人转底蕴,先后于2004年、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中国民间艺术(二人转)之乡” 。

如今,为了让东辽二人转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传承人们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在表演内容上,创作者们结合现代生活,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当下社会热点、百姓生活的新作品,让二人转更接地气。在表演形式上,大胆融入现代舞蹈、音乐元素,使表演更加时尚多元,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目光。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东辽二人转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这一非遗的独特魅力。

东辽二人转,这颗东北文化的璀璨明珠,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也为中华文化的大花园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记者:刘畅 王震

初审:赵  丹

复审:马田刚

终审:苏  博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