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东辽非遗秸秆画 独树一帜展魅力

时间:2025-04-05 08:00:00 来源:e东辽

分享到:

在乡村沃土上随处可见的田间秸秆,经过巧妙加工,变废为宝,成为一幅幅精湛的作品。展翅翱翔的雄鹰、栩栩如生的鲤鱼、婀娜多姿的花朵,小则隐介藏形……浮雕立体的艺术效果,不觉让人眼前一亮。而这些,全部出自于我县秸秆画第三代非遗文化传承人康晓辉之手。

东辽秸秆画是秸秆画传统技艺的表现形式之一,因完全依赖玉米秸秆为原材料而得名。东辽玉米秸秆画的起源大致在清代末期,由闯关东来此地开荒占草的河南、河北、山东先民们引入。秸秆画中既彰显出玉米叶的原始、自然之美,又可显示现代、时尚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常人看来,秸秆画的制作过程有些神秘,但在康晓辉看来,这个过程是辛苦与枯燥的。一幅复杂的秸秆画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选料、制图、构图等等几十道程序,题材涉及花鸟虫鱼、山水美景等,特别广泛。最后制成品靠的还是耐心与坚持。秸秆画是中国古代传统字画与工艺相结合的一种技巧,它和剪纸、雕刻一样,是一种剪贴刻艺术。所用原料则采用当地常见的玉米秸秆,利用玉米秸秆的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过“泡、拼、刻、剪、烫、编、绘”等多道工序,按照中国字画的布局剪裁、雕刻而成的精美艺术品。它光洁透亮,层次清晰,栩栩如生。因其利用旧材加工、物化创造,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的秸秆制作,又符合现代人的环保理念,秸秆画又被称为“绿色艺术”。

几年来,康晓辉先后创作了上百幅秸秆画,家中的材料也渐渐堆成了“小山”,这些足以证明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光彩。



记者:王  震

初审:李  钐

复审:王继莹

终审:苏  博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