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如何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其中,既有正向激励方面的呼吁,也有解决科技界“帽子”多、“牌子”多、检查多等问题的强烈呼声。相关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科技部去年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就是要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在工作制度上,使科研人员不为表格、报销、帽子、牌子所困扰,能够沉下心来,一门心思地搞科研,真正把时间留在科研活动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并明确强调,“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按照这一指示,需要加快建立服务于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科研管理机制,形成优良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能一门心思地搞科研”。
如何做到“一门心思”?首要的就是,不让科研人员的精力无效地消耗在无意义的琐事中,也不让科研人员为一些不合理规定而心绪不宁,这样他们才能够沉下心来,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积极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能否充分调动人在科研活动中的积极性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因此,深化科技领域的改革,必须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做研究,一门心思攻难关,多出高水平成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也就是说,如同在经济领域要改善营商环境一样,在科技领域要改善科研环境。要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要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要加大对承担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要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如此等等。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的,适宜的好环境能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工作会取得骄人的成果;反之,则会窒息人的干劲与闯劲,事业停步不前。近年来我国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卓有成效的努力使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从第78位提升至第46位,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完全可以相信,随着科研环境的改善,也必然带来更多更大的科研成果。
实际上,也不只是科研环境,在教育文化等一切专业领域,都应大力改善相应的专业环境,让相关专业人员的手脚都不被“繁文缛节”所困,不被“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消耗精力,让他们能“一门心思”在专业工作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和人民增光。拿教育来说,就有不少教师呼吁能从大量非正常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一心从教。因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上也表示,今年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教育部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
有理由相信,当专业环境利于让一切专业人员能心无旁骛地投入专业活动之中,那么,各种专业之花必然竞相怒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