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更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正确认识和把握其诸多核心子系统中的一系列重要关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度增长,为国家实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要突破这些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必然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我们跨越重要关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更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需根据经济体系的内在结构性特点,正确认识和稳妥把握其核心子系统中的一系列重要关系。
完善经济调节体系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来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配置,实现市场主体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因此,就一般资源的短期配置和局部配置,市场能够有效发挥良性配置作用。可是,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调节目标偏差、调节速度缓慢、调节成本昂贵、调节程度有限等功能上的“短板”,在一些重要和特殊资源的长期配置与全局配置上,市场的良性作用往往失灵。但在这些领域,政府可以通过对重要经济资源的主动规划配置来实现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从而在事先、事中或事后能及时矫正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影响。
把握好这一关系,就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功能良性互补、效应协同的经济调节体系。对一般资源的短期调节和局部调节,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则通过简政放权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参与配置公共产品等特殊资源,并主动规划和引导资源的长期配置。比如,教育资源、卫生资源、文化资源、城镇住房资源等非一般物质资源的配置,以及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等。
完善产业体系要把握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
持续突破经济发展的动力瓶颈,需把握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一个产业自主创新的程度越高,其引进外来技术的质量和能力就越高。但也要看到,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过度依赖技术引进,那么这些产业就有可能失去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获得发展的机会。对此,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导、技术引进为补充的产业发展道路,系统提升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农业要在现代种业培育、农业生产装备应用、农业技术服务和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等方面发力,系统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质量;工业要紧紧围绕重大科技创新,努力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从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激励强化、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系统推进工业生产的绿色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服务业要重视对最新科技的应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
持续突破经济发展的结构瓶颈,需把握好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金融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和安全高效的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能为金融更好发展提供资金源泉和防范风险等基础性支撑。处理好这一关系,就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金融要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科学性、精准性和系统性,为实体经济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要以防范化解各种金融失序和金融风险为底线,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现代化。
完善市场体系要把握好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有效竞争集中体现在竞争规则的公平性上。一方面,全球化的现代竞争导致企业的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比以往速度更快、涉及领域更广、集中程度更高,容易形成更大规模的垄断。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市场竞争的主导力量是具有规模垄断性质的企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比以往更大,更加需要推动竞争规则公平条件下的有效竞争。同时也要注意,部分形成规模垄断的企业为攫取垄断利润而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时有发生,会损害和削弱市场的有效竞争。
把握好这一关系,需坚持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的公平性,全面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要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实现公平有序竞争,维护包括具有规模垄断性质企业在内的各类竞争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推进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妨碍有效竞争、攫取垄断利润的各类垄断行为进行科学、精准、高效的禁止和限制。
完善收入分配体系要把握好按劳分配原则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
按劳分配原则,将劳动者在生产经营中的劳动量作为分配的基本依据。一方面能够较充分地反映劳动者在生产经营中的劳动差别,实现分配促进劳动者积极性的短期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保持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较大份额,实现分配的长期效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技术、信息和知识等要素同样作为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
把握好这一关系,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同时发挥政府作用,着力完善为经济发展托底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税收等制度调节过高的收入和财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紧紧围绕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建设,推进财富与收入的合理分配,为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要把握好协同发展与各自发展的关系
城乡区域的各自发展与整体协同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协同发展能够发挥城乡区域的整体优势与协同效应,使各区域也获得较好的发展;各区域实现自身更好发展,城乡区域的整体优势与协同效应才能达到较高水平。但若各区域片面追求自身发展,则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经济空间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使城乡区域的整体优势与协同效应难以发挥。
把握好这一关系,就要在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系统的统筹规划下,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各子系统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在区域层面,可从全局角度统筹协调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区域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构建、经济管理制度的衔接、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以及区域对外开放战略的统筹等方面发力;在城乡层面,要以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互联互通与一体化,消除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较大差别,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完善绿色发展体系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自然界的限制。人类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自然资源、自然界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承载力,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理区域内都较为有限,若在较短时期内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或是片面追求微观主体的经济利益,超过了自然界的生态承载力,必然会损害生态环境的恢复力与稳定性,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
把握好这一关系,就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人口规律和经济规律,系统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发展。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系统促进绿色科技创新,并将最新成果应用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治理、生态监测等各个环节,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要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推动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等。
完善全面开放体系要把握好扩大开放与经济安全、人民福利之间的关系
一个经济体扩大开放要符合自身经济安全保障和人民福利提升的客观要求。符合发展实际的开放,能够提高自身经济体系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增强保障经济安全的能力,提升人民福利;经济安全保障和人民福利提升,也能够提高开放的质量与可持续性。若开放不符合发展实际的客观要求,则开放的程度越大、范围越广,经济体自身的经济风险就越高。
把握好这一关系,就要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经济安全系数,积极提高人民福利。实体经济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开放合作;金融要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金融体系的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经济治理方面,也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修订和制定公正公平、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规则。
东辽融媒发布
编辑:苏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