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粮食节约减损行动,以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如此强调节约粮食?这既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题中之义,更是解决好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的现实需要。
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近年来,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仍面临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风险挑战。在此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抓好提升产能这一核心任务,更要在一“加”一“减”之间,耕好“无形良田”。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链条深入实施粮食节约减损行动,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未来挑战的迫切需求。
自古以来,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便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等古诗家训,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等箴言忠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生活智慧。“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等经验启示,深刻揭示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成功密码,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节约减损工作,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居民能量、蛋白质和脂肪供给量呈增长趋势,人均每日蛋白质、脂肪供给量和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同时,人民群众对于绿色健康饮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成为千家万户普遍关心的话题。倡导节约粮食,反对粮食浪费,非但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而有益于在全社会营造节约有度的饮食文化,帮助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全链条深入实施粮食节约减损行动。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粮食节约减损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对粮食节约减损作出部署;粮食安全保障法专章规定了粮食节约的相关条款;《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防止和减少损失浪费作出明确规定。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多措并举推动粮食节约减损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全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2%、16.7%和18.1%,约占三大主粮总产量的20.7%,粮食节约减损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全链条深入实施粮食节约减损行动。
第一,严把机收减损第一道关口。粮食机收是节粮减损的第一道关口,机械化收获不仅影响作业效率,也直接关系到粮食损失量。由于机收技术不完善、农机手操作不规范等原因,粮食在收获过程中常出现碎粒、掉粒等现象,导致大量粮食损失。据估算,如果三大主粮作物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全国可减少120亿斤左右的粮食损失。因此,在粮食机收环节减少损失浪费,要统筹做好技术创新和机制保障。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强化农机装备创新研发,特别是加快研制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轻简型收获机械;在机制保障方面,重点从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农机手培训等方面提高先进农机装备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减少收获环节的粮食损失。
第二,科学储粮守好丰收成果。粮食储存是确保粮食质量、减少损失的关键环节。当前,农户在储粮过程中仍面临储粮设施不达标、科学储粮意识不强以及粮食产地烘干能力不均衡等困境,鼠害、霉变和虫害的损失分别占农户储粮损失的49%、30%和21%;同时,政策性储粮的仓储设施和管理技术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为实现粮食储存环节的节约减损,要牢牢把握好绿色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加速推广先进储粮设施和管理技术。针对农户储粮,应因地制宜推广科学储粮设备,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进一步降低农户储粮损失;针对政策性储粮,要在现有仓储设施升级改造的基础上,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充分运用绿色化和数字化手段,切实提高储粮效率,确保丰收成果不流失。
第三,优化物流降低运输损耗。粮食运输贯穿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是粮食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粮食运输过程中,常因装卸不当、运输工具不匹配等导致损失浪费。据估算,我国每年铁路运输中的粮食损失约为12万吨,江海水路运输损失约为2.5万吨,公路运输损失约为40万吨,粮食运输环节的节约减损潜力巨大。为此,应加强粮食运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粮食多式联运技术创新应用,推动粮食运输装卸机械、运输设备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提升整个粮食流通体系的效率。此外,还应发展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散粮运输服务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减损物流模式,进一步提升运输环节的节粮减损效果。
第四,适度加工提高利用效率。粮食加工是粮食从原料向产品转化的关键过程,目前我国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每年可达150亿斤。从粮食加工精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粮食消费的精细化偏好,加工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逐渐陷入了“越细越好”的加工误区,不仅难以实现粮食品质的提升,还造成了粮食资源的间接浪费和营养价值的流失。以粮油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为例,目前我国米糠的利用率不到20%,与印度的30%和日本的100%仍有一定差距。为减少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应引导粮食适度加工,推进粮油加工标准完善、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同时,要加强粮食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提升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收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