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这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卓著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大国,基础设施规模庞大、技术水平持续进步、综合效益不断显现,部分领域已有较强全球竞争力,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当前,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综合交通网里程超过600万公里,“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国超过80%的县(市、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
现代信息通信体系全球领先。宽带网络实现了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市市通千兆”,千兆用户全球占比超过70%。建成383.7万个5G基站,实现了“县县通5G”,5G用户普及率目前已超过60%。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全国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通5G行政村占比目前超过90%。网络资源供给持续丰富,互联网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近2000万,位居全球第一;IPv4地址和IPv6地址资源总量全球排名第二;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居世界前列。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战略通道持续完善,基本形成“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的干线管网格局,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建设,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持续推进,市县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接续启动。首个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成功实现。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量最大的国家。
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已拥有完备、成套的铁路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不同等级列车的混合运行及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的互联互通,信息通信业在程控交换等一批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油气管道工业在管道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领域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油气管道工程建设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部分基础设施领域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前列。高速铁路、既有线提速、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等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大桥隧、离岸深水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领先行列。5G实现技术、产业、应用全面领先,高性能计算保持优势,北斗导航卫星全球覆盖并规模应用;芯片自主研发能力稳步提升,国产操作系统性能大幅提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我国在散裂中子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产出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成果。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基础设施的代际变革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催生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使基础设施在体系、结构、功能、效率、质量、安全及价值创造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面对需求、技术、竞争等多方位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既是新技术、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的必要物质基础,也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关键支撑。
科技、产业与基础设施领域激烈的全球竞争,要求我国未来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带动,打造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数据驱动将成为基础设施发展的新动能。要大力发展5G、6G、数据中心、计算中心、产业互联网、数智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智能基础设施体系,以支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要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土地、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对绿色基础设施提出更多需求。我国基础设施正处在新旧产业接续期和新旧动能转换期,对旧动能的依赖还比较强,面临资源消耗巨大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压力。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化发展,要求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开发,重塑人、空间与发展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发展倡议指引下,中国推动着普惠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将向纵深推进,让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感受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的便利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完善技术和标准体系,提升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在全球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为基础设施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我国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回应时代要求,以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充分运用新科技,开发新模式,满足新需求,夯实基础,补足短板,优化结构,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完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一是健全基础设施规划与标准体系。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生产生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将以往单一、各自发展的基础设施向联接、联合、联动、共利、共赢、共享的一体化基础设施转变,推动建设“人—物—服务”有机互联互动的基础设施。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科学规划、总体设计,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功能配置、规模结构、发展模式,科学制定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二是健全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基础设施间替代、互补、协调、制约关系,强化资源共享、空间共用、互联互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面向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以方便适用为导向,推进基础设施与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精细化服务。
三是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建设过程中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发挥协同联动作用。建立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项目谋划储备和选取机制、要素协调保障机制、部门协同服务机制、项目主体责任机制、项目督查考核机制、项目建设保障机制等。深化改革创新,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推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多方协同,搭建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体系。
四是形成多元化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不断优化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扩充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构建起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协作的投融资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投资联动机制,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构建涵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环保政策等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发展政策体系。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制定公平开放透明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规则,营造平等投资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潜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