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马克思将教育子女看作是父母的首要责任,认为家长的行业是教养子女,并和燕妮一道竭尽全力地教育三个女儿——燕妮、劳拉和爱琳娜,将她们都培养成为道德高尚、信念坚定和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成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旨在推动孩子们成为能够担负起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德育
马克思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将孩子们培养成具有高尚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2]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对孩子进行使命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夫妇的言传身教就给女儿们提供了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不知疲倦地工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还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献给了革命事业。对此,马克思指出,“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3]。马克思夫妇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三个女儿,使她们都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日常生活中,马克思夫妇对孩子的道德行为要求很高,认为道德比智力更重要,并坚持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和讲故事等方式告诉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教育她们要勇敢面对苦难、勇攀高峰。
(二)智育
智育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知识和本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马克思指出:“我们青年学生的教育既以教义问答为基础,又以古代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各门科学为基础。”[4]同样,家庭教育必须引导孩子学习经典著作和各门科学。为此,马克思坚持给孩子们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荷马的全部作品、《一千零一夜》《尼伯龙根之歌》《古德龙》《唐吉诃德》等,并和她们平等地讨论其中的内容,引导她们追求善良和真理。马克思夫妇将教授孩子们知识的过程看作是和她们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5],只有父母掌握相应的知识,才能给孩子开展智育教育。
(三)体育
身体和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身体健康有利于精神的发展,因此,人的身体和精神要实现和谐发展,不能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形。由于繁忙的工作和极度困难的生活,马克思夫妇的身体并不好,因此,他们更加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根据她们不同成长阶段的年龄特点,开展适宜的教育和运动。当她们还小的时候,马克思夫妇就引导和带领她们做户外活动、跑步、投石子比赛等游戏,使得她们在身体和大脑方面都得到锻炼;等到她们长大一些时,马克思夫妇就教她们做体操,指导她们做劳务等。
(四)美育
马克思夫妇注重引导孩子们欣赏自然美,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虽然马克思工作繁忙,但还是定期带着孩子们去户外郊游。在户外,孩子们可以观察各种鸟类、采摘野花、捕捉蝴蝶,进而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感受自然之美,获得大自然给予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在家中,马克思夫妇鼓励孩子们美化环境,打扫房间、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感受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同时,马克思夫妇注重引导孩子们欣赏和体验艺术的美,根据她们的不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在钢琴、绘画、戏剧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
(五)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将劳动和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6]马克思夫妇将劳动教育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不仅督促孩子们从事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还积极鼓励她们帮助父亲誊写文章、校对稿件、回复书信、翻译文章,以及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工作。从事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促进她们脑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她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尊重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家庭教育的深入开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善。
(一)有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
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引导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帮助妇女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做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男性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同妻子分担养老育幼等家庭责任,共担家务劳动。”[7]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妻子的责任,而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在马克思看来,父亲在培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8]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有利于实现男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真正平等,以及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
(二)有助于家庭教育的深入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9]注重孩子的品德养成是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强调的德育教育为开展家庭教育指明了科学方向,强调父母要对子女开展使命教育、阅读经典名著、注重言传身教,等等。同时,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将家庭和家庭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和社会教育中来考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家庭规模变小、家庭成员流动频繁、家庭功能弱化等现象非常突出,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家庭教育的思想出发,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整个社会中家庭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在全社会营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充分立足于个体家庭的实际,积极发挥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知识和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助力孩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10]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马克思的家风是在马克思家庭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在全家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风气,致力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家风的源头活水之一。马克思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蕴含的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竭尽全力将子女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标对我们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亲属子女坚决听党话、跟党走。”[11]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家庭教育中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红色家风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东辽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理论网
初审:王茂林
复审:王继莹
终审: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