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时间:2025-05-05 08:00:00 来源:中国理论网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1]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要理解好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之“本”

  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先后提出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发展目标,强调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复杂环境考验,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2]由此可见,党的领导决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3]。这使我们党具备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独特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自我革命的优势,拥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因而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心骨”。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把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蕴藏在人民内部的力量和智慧,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要素有效整合起来,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发展合力。

  二、坚持实践第一观点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之“源”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谋划现代化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4]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5]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对现代化一般规律和中国基本国情的清晰认知,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发展、新变化,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由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从低水平走向高层次;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从不均衡走向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在实践中凝聚共识、深化认识、积累经验,及时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推动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之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认识指导实践活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没有现成模板和理论,它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不搞争论”和“干中学、学中干”的改革原则,强调的就是现代化建设的共识和新认识不可能通过纯粹争论取得,只能产生于改革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6]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其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实践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更好地指导新的现代化实践。

  三、坚持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之“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从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就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具体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之中,如“人口规模巨大”植根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植根于民为邦本的民本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植根于身心和谐的人生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植根于万物并育的生态观“走和平发展道路”植根于协和万邦的国际观等。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效整合传统与现代两种力量并形成强大的现代化发展合力。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承接中华优秀文化,从时代和社会发展新需要出发,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以中华文化的“现实化融入”激活其生命力和活力。中国式现代化从无到有、由弱强不仅使中国在物质层面“富起来”,而且实现了中华文由衰弱到繁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极大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之“魂”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至上”立场。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是“人民至上”而非“资本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立场,把人民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创造主体、发展成果的享受主体、发展成效的评价主体,使发展成果更能为人所用,更有利于人的发展,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成为造福人民、富裕人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觉担负起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而不是其他什么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一百多年来接续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内蕴并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就要自觉朝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接受其规范。[10]中国式现代化自觉朝向并接受人类文明新形态规范,实际上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必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会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东辽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理论网

初审:王茂林

复审:王继莹

终审:苏博


热门评论